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对乳腺增生症的临床价值分析
作者:朱时飞 夏侯海峰 赖小军来源:当代医学 发布时间:2016/8/27浏览:1804次
现阶段,因社会压力不断增大,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,乳腺增生病发生率也不断提升。中青年妇女是乳腺增生症的高发人群,主要临床特点为周期性乳房胀痛、乳房肿块等。该病发生率在10%左右,乳腺增生症患者发生
乳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正常妇女,因此积极给予患者有效治疗,是改善患者
生活质量、降低乳腺癌发生率的重要内容。本文主要选取乳腺增生症患者48例进行研究,均给予患者针刺
联合乳房局部按摩治疗,详细评价了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在乳腺增生症治疗中的
应用价值,现报道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0月~2015年10月新余市中
医院收治的4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,患者年龄22~48岁,平均(35.67±5.14)岁,平均病程(1.67±0.25)年,单侧28例,双侧20例。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,均满足中华医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拟定的相关
诊断标准[1],患者乳房存在刺痛、隐痛及胀痛感,症状持续3个月或间接疼痛;单侧或双侧有一个或多个肿块,
肿瘤大小不规律、形态不均匀;经钼靶 X 线检查结果显示乳腺有组织增生块影。
1.2 方法 本次研究的48例患者给予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治疗,具体治疗方法如下:(1)针刺疗法。针刺主穴包括灵墟穴、神封穴、期门穴、步廊穴、膻中穴;针刺配穴包括气海穴、关元穴、三阴交穴、太溪穴、太冲穴。患者取仰卧位,将肿块作为针刺中心,在距离肿块边界1cm处做圆周,使用浓度为75%的酒精棉球进行常规消毒,选取0.3mm×40mm毫针,每针间隔1寸,指尖指向圆心并和患者表面皮肤形成45°角,斜刺;神封穴、灵墟穴、期门穴均朝乳房方向平刺25~40mm,膻中穴针尖向下平刺25~40mm;三阴交穴采用直刺方法刺入40mm,太溪穴也采用直刺方法刺入15mm,太冲向足心采用斜刺方法刺入25mm;气海穴与关元穴采用直刺的方法刺入25mm,本次所有针刺均实施平补平泻法,留针30min后缓慢取针,每天1次。(2)乳房按摩。①虎口张开将手指分为两部分,从患者四周乳根部逐渐向乳头方向梳理;②手形状仍保持为虎口张开状态,从患者左胸开始左手从外侧向中央推,推至中央后用右手从乳房下方向上推,推至锁骨处,两只手交错对左乳进行推拿按摩,重复30次,右胸治疗方法与左胸一致;③手改为罩子状,五指稍分开,能够将乳房罩住即可,双手从患者乳房底部向乳房方向提拉,反复提拉20次;④取患者患侧乳根穴、鹰窗穴、神封穴及天溪穴,一手将乳房患侧托住,另一手在穴位上进行轻柔按摩与推拿,最后两只手围绕乳房进行圆周形按摩,反复进行30次;⑤远端取双侧外关穴、三阴交穴、合谷穴、太溪穴及足三里穴,五指保持合拢状态对穴位进行反复敲打,各穴位敲打30次,每天2次。患者连续治疗3周1疗程,1疗程结束后进行
疗效评价。
1.3 观察指标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评价标准[2]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:(1)乳房疼痛。有隐痛、无触痛可记为1分;隐痛明显、有触痛可记为2分;触痛、疼痛明显记为3分;疼痛严重不能触碰,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了严重
影响,记为4分。(2)乳房肿块。肿块直径不足1cm记为1分;肿块直径在1~2cm范围内记为2分;肿块直径超过2cm记为3分。(3)全身伴随症状。患者有情绪变化、腰膝酸软、月经异常、胸闷协胀症状者每项记3分,治疗后症状不变者记3分,症状改善者记2分,恢复正常者记1分。
1.4 疗效评价标准[3] 治疗后,患者乳房疼痛、肿块及全身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,可视为显效;患者临床症状减轻,肿块缩小,可视为有效;患者临床症状、肿块与治疗前对比,无明显变化,可视为无效。
1.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.5进行统计分析,计量资料采用“x±s”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;计数资料用例数(n)表示,计数资料组间率(%)的比较采用2检验;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后,患者乳房疼痛、肿块及全身伴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对比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。
表1 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对比(x±s,分)
时间例数疼痛积分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
治疗前482.54±0.462.55±0.525.52±1.25
治疗后480.59±0.12a0.61±0.15a1.31±0.51a
注:与治疗前比较,aP<0.05
2.2 患者临床治疗
效果分析 患者经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治疗后,显效38例(79.17%),有效8例(16.67%),无效2例(4.17%),总有效率为95.83%(46/48)。
3 讨论
乳腺增生症是一种以非肿瘤、非炎症为临床特征的疾病,又可被称为是乳腺结构不良症,患者乳腺上皮、纤维组织增生,患者可见周期性乳房疼痛,内分泌激素失调是该疾病主要致病因素,在女性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,其中中年妇女患者最为常见[4]。现代西医认为,女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卵巢功能失调,孕激素水平下降且雌激素水平上升,可出现乳腺增生不均或复原不平衡,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症发生或出现囊性病变。在中医学上,乳腺增生症属于“乳癖”范围,其发生与内伤情志、思虑伤脾、久郁伤肝有一定关系,可导致其肝脾两伤、郁结成块,其发病机制在中医学上可分析为痰气互结、血淤痰凝,因此在治疗中需坚持活血化瘀、疏肝理气、化痰散结为基本原则[5-6]。
给予患者针刺治疗,对乳房局部肿块围刺,能够有效疏通乳房病变部位经络气血。针刺气海穴、关元穴能够有效调理本经气血;针刺膻中穴、灵墟穴、步廊穴、神封穴能够有效疏通局部及肾经气机,开胸降气作用显著;针刺期门穴具有显著的疏肝理气、调气活血、散结止痛之功效;针刺太溪穴、太冲穴活血化瘀、疏肝解郁作用显著,和步廊穴、期门穴协同发挥活血散结、疏肝行气功效[7]。针刺治疗配合乳房按摩,对大脑皮层及脑垂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,可产生反馈调节作用,从而抑制雌激素对女性乳腺小叶的刺激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血液通畅,最终实现减轻患者局部水肿及疼痛症状、缩小肿块体积的治疗目的[8]。另外,给予患者局部按摩治疗,还具有安全无创、操作简单、无
不良反应等优势,在治疗期间,通过对乳房局部进行按摩,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乳腺血液循环,消除乳腺增生现象,还有丰胸美乳的作用,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。通过本次研究可知,治疗后患者疼痛、肿块及全身伴随性症状与治疗前对比,均明显改善,治疗前、后症状积分对比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.83%。
综上所述,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对乳腺增生症的
临床效果理想,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。
参考文献
[1]胡晓燕.女性乳腺增生发病的
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[J].当代医学,2014,20(7):158-159.
[2]王景诗,梁罟.乳腺增生症与心理、精神因素关系的回顾性分析[J].黑龙江医学,2015,39(9):1043-1044.
[3]王海霞,段永亮.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进展[J].新疆中医药,2015,33(4):108-111.
[4]梁晓,谢晓红,李旭芳.口服
中药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乳腺增生病116例疗效
观察[J].按摩与康复医学,2010,1(5):25-26.
[5]李东阳,李冠楠.乳腺增生中西医论治新进展[J].当代医学,2010,16(30):24-25.
[6]李建峰,马小川,邓文.磁疗开穴、按摩治疗乳腺增生70 例临床观察[J].中医临床研究,2015,5(2):37.
[7]陈丽芳.自拟乳癖消汤配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78例[J].内蒙古中医药,2015,34(6):24.
[8]陈佳,丁新菊,王玉雪,等.乳腺增生症的壮医及针灸临床研究进展[J].光明中医,2015,30(7):1590-1592.